
新能源車累計產量增長14.3%,民用無人機產量提速增長52.5%,工業投資保持兩位數快速增長;國際航線旅客吞吐量快速增長21.2%……9月24日,廣州市統計局公布2025年前8個月廣州經濟運行情況。
2025年8月,暑期消費的火熱浪潮為廣州經濟注入澎湃動力,流量經濟保持活躍,供需兩端部分領域加快恢復改善,廣州經濟運行總體平穩,新動能新產業更是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壯大,為城市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工業“新”潮涌動
今年8月,小鵬汽車共交付新車37709輛,同比增長169%,環比增長3%,單月交付量再創歷史新高;廣汽領程新能源重卡T9正式下線,主要聚焦港口、礦區、鋼廠等短途高頻運輸場景……今年以來,廣州新能源汽車產銷逐步加快。
廣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8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持平。重點行業中,汽車制造業承壓改善,實現工業增加值下降5.3%,降幅比1—7月收窄0.9個百分點,產業轉型新動能穩步釋放,新能源車累計產量增長14.3%。
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新興領域蓬勃興起。8月15日,盛世翼行(廣東)航空科技有限公司重載無人機展銷中心正式開業,公司將在黃埔區中集大灣區國際人才創業園建設重載無人機專屬產業基地。截至目前,黃埔區已集聚了億航智能、小鵬匯天等50多家低空產業鏈企業。
廣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廣州市新興動能加快培育,航空航天器制造業、修理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20.1%和18.0%,民用無人機產量提速增長52.5%。
在“兩新”政策的助力下,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分別增長10.4%和5.8%。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壯大,電子器件、電子元件制造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7.4%和6.4%,液晶顯示模組、集成電路產量分別增長1.4倍和14.7%。
數字化、智能化浪潮下,工業不斷向新突破,不但有力地帶動了與新興產業相關的服務業,這些服務業還將為工業創新提供有力支撐。廣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1—7月(錯月數據),全市規模以上營利性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8.6%。互聯網、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增長8.2%,其中,數字內容服務、信息系統集成和物聯網技術服務分別增長20.7%、16.6%。
“流量”變“留量”
8月,廣州首家市內免稅店開門迎客,為出境旅客帶來“不出國門享全球免稅好物”的全新消費體驗;2025伊利廣東省足球超級聯賽正賽正式啟幕,瞬間引爆“灣區之心”南沙的足球激情;2025“羊城八景”評選名單正式揭曉,在十五運會舉辦之際,激發了廣州市文旅發展的新動力……
今年暑期,假日消費的拉動作用更加明顯,特別是跨境旅游實現了雙向升溫。
旅客出行實現了“雙向奔赴”——1—8月,全市累計完成客運量達2.28億人次,同比增長0.5%,其中,航空、鐵路運輸完成客運量分別增長3.1%和2.1%。白云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增長8.2%,其中國際航線旅客吞吐量快速增長了21.2%。
“流量之城”正將“流量”轉化為“留量”——1—8月,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37.41億元,同比增長4.9%。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中,通信器材類(增8.4%)、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17.9%)、家具類(增2.9倍)等換新補貼商品零售保持熱度;文化辦公用品類(增39.8%)、體育娛樂用品類(增28.4%)、電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類(增1.1倍)等文體娛樂商品零售持續暢旺。
信心“新”力支撐
信心就是力量。在爬坡過坎的過程中,廣州始終以無畏的勇氣和堅定的決心,堅守信仰和信念。
信心來自對未來新興產業的堅定投入。
廣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1—8月,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0.3%。分領域看,工業投資持續發力,保持兩位數快速增長10.1%,其中,工業技改投資加快推進,增長16.0%;房地產開發投資在城中村改造項目的帶動下,增長3.9%。
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效應持續顯現,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較快增長12.0%。汽車制造業加快轉型補鏈,完成投資增長14.1%,其中汽車零配件制造業投資提速增長39.4%。產業投資加快積勢聚能,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投資保持較快增勢,分別增長18.8%和24.9%。
信心也來自一攬子金融支持政策。
廣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8月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18.22萬億元,同比增長7.9%。一攬子金融支持政策促進市場信貸需求增長,8月末,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1.8%,其中,小型、微型企業信貸支持給力,分別增長22.4%和37.4%。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貸款余額分別增長20.6%、21.8%和19.8%,現代服務業發展的信貸同樣提供著堅實支撐。
廣州市統計局表示,當前全市經濟增長仍面臨市場需求偏弱、產業結構調整持續承壓等諸多挑戰。接下來,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持續發力優化營商環境,適時加力落實提振政策,多措并舉釋放需求潛力,大力推動產業創新發展,全力鞏固全市經濟運行回升向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