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也是最大潛力板。
縣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先后落地、城鄉居民收入比連年縮小、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隨處可見……“十四五”期間,廣東通過扎實舉措持續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下簡稱“百千萬工程”)成效不斷顯現,區域產業協同發展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民生實惠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
“百千萬工程”成效持續顯現
實現高質量發展,廣東突出短板在縣、薄弱環節在鎮、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2022年12月,廣東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作出實施“百千萬工程”的決定,以全省122個縣(市、區)、1613個鄉鎮(街道)、2.65萬個行政村(社區)為主體,加快把縣鎮村發展的短板變成高質量發展潛力板,重點聚焦縣域發展、城鎮提升、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等關鍵領域縱深推進,形成省市縣鎮村“五級書記”一起抓、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工作合力,努力實現“一年開局起步、三年初見成效、五年顯著變化、十年根本改變”。
近日,在云浮羅定南部的鏡船盆地,太平鎮雙角村一片曾經撂荒近30年的金山芒果場,如今已變身為300畝現代化燕窩火龍果種植基地。這里通過物聯網設備實時監測生長數據,村民在家門口即可就業增收。
“這個種植項目在我們太平鎮雙角村已經形成特色產業,使經濟薄弱的雙角村實現集體經濟增收。”當地相關負責人介紹,羅定市太平鎮在推進“百千萬工程”過程中,為了盤活荒廢的資源,鎮村干部和羅定市駐太平鎮幫扶工作隊一起進村入戶,發動群眾齊心協力支持新產業進駐。在鎮村干部和工作隊的幫助下,太平鎮燕窩火龍果種植基地成立,通過品種優化和標準化種植,基地培育出糖度高達20-26度的特色燕窩火龍果,在高端市場供不應求。種植基地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吸納固定用工20人,高峰期用工達200人,帶動人均年增收超3萬元。
云浮羅定雙角村的變化,是廣東區域協調發展持續提速的一個縮影。2024年,廣東57個縣(市)整體經濟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一幅“百縣圖強”“千鎮煥新”“萬村蝶變”的新圖景正在南粵大地不斷鋪展。
區域協調發展動能不斷提升
隨著各項措施的扎實推進,廣東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動能持續提升。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深度重構廣東的區域發展版圖。大灣區“1小時交通圈”越織越密,見證著融合發展的加速度;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1.17萬公里,連續11年位居全國第一;高鐵運營里程率先跨越3000公里大關,歷史性地實現了“市市通高鐵”……這些變化,為廣東產業協同、民生提質、城鄉融合鑄就了堅實的“鋼鐵脊梁”,也使粵東粵西粵北獲得了脫胎換骨的區位發展新優勢。
產業有序轉移,有力推動了粵東粵西粵北與珠三角的產業協同發展。位于清遠的廣清紡織園,是全省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片區之一,在這里,戴世拉鏈公司一座1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廠房正加速運轉。
“企業在廣州從30平方米的民房起步,一路發展,如今落戶清遠,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戴世拉鏈公司董事長戴春明介紹,廣清一小時交通圈、臨近白云機場的物流優勢,以及廣清一體化帶來的產業集聚效應,非常有利于戴世拉鏈構建輻射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的供應鏈網絡。現在,該公司研發的拉鏈充電線、可穿戴智能拉鏈等產品很受市場青睞。同時,該公司還打造“共享車間”,為上下游企業提供配套服務,實現了“上下樓即上下游”的產業協同效應。
據悉,廣東目前已建設15個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新承接國內外特別是珠三角產業轉移項目547個。粵東粵西粵北“制造業當家”的成色不斷提升,“融灣”發展的產業成效不斷顯現。
海洋經濟的加速發展,為廣東區域協調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藍色”動能。沿著廣袤的海岸線,廣東沿海各縣加快發展特色海洋產業,打造“粵海糧倉”,唱響“海洋牧歌”,已成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強大新引擎。
廣東譜好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協奏曲”,全力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向著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邁進,其成果正不斷轉化為老百姓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利好”。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廣東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持續加大投入力度,農村人居環境和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年高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比已從2020年的2.49:1縮小至2024年的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