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里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水域開闊、風大浪小,青少年在此開展帆船帆板運動很安全。”10月20日—30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帆船項目在汕尾紅海灣經濟開發區廣東海上項目訓練中心及附近海域展開角逐,優渥的賽場條件給教練員翁容崇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下簡稱“百千萬工程”)帶動下,汕尾充分發揮區位及資源優勢,走好“海洋強市、融灣先行”之路,持續擦亮濱海旅游品牌,全力推動體育、文旅與海洋經濟協同發展。
11月7日至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強調,完善區域協調發展、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實施“百千萬工程”以來,全省上下以頭號力度推進,各地各部門協同作戰,大抓產業發展、大抓人居環境建設、大抓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大抓體制機制改革、大抓社會力量參與,努力把短板變成“潛力板”、提高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奮力實現“一年開局起步、三年初見成效、五年顯著變化、十年根本改變”,探索一條具有廣東特色的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路徑。
百縣圖強 產業向新
縣域強,則全省強。縣域活,則全盤活。
在推進“百千萬工程”中,全省122個縣(市、區)立足資源稟賦“一縣一策”發展縣域特色優勢產業,堅持“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激發縣域經濟澎湃動能。
2024年,57個縣(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速整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惠州市的博羅縣、惠東縣,肇慶的四會市上榜“全國百強縣”,“全國百強區”數量穩居全國各省份第一。
走進四會市的小鵬智能汽車配套零部件產業園,一條條智能化生產線將電池、電機等零部件直接輸送至小鵬汽車肇慶基地,實現了“零部件下線即裝車”的高效協同。
“四會在創建‘全國百強縣’過程中,堅持一二三產協同發展,以產業振興為核心驅動。”四會市相關負責人說,2025年前三季度四會全域地區生產總值為611.65億元,同比增長5.8%。
今年新入“百強俱樂部”的惠東縣,同樣呈現強勁發展態勢。2024年,惠東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28.5億元,同比增長3.5%,當前正著力培育九大百億級產業,通過培強育新、夯基補鏈,推動現代產業體系加速成型。
縣域經濟騰飛的同時,近年來,廣東還大力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整縣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試點,加速建設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以下簡稱“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全面啟動環萬綠湖世界級“湖泊+”綠色發展區……一幅幅“縣強、民富、景美、人和”的新畫卷在南粵大地徐徐展開。
今年6月,218公里的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最美旅游公路(惠州段)建成通車。這不只是一條景觀道,更是一條“資源串聯帶”,將惠州博羅縣和龍門縣沿線的9個鎮、54個行政村緊密串聯。
如今,這條公路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游客周末短途游的熱門選擇,沿途風景如畫,車輛穿梭不息。“變化實實在在,以前客人大多只住一晚,現在不少人一住就是兩三天。”博羅縣民宿與精品酒店協會會長陳美玲說,對未來發展很有信心。
變化的不僅僅是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廣東先后分兩批遴選的19個整縣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試點,催生了一批新業態、新場景,有效激活消費市場,不斷壯大縣域經濟。
“接下來,廣東將加快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試點取得新成效,以點帶面推動全省其他地方農文旅體融合發展,真正把農文旅產業做成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新興支柱產業。”省委常務副秘書長、省“百千萬工程”指揮辦常務副主任許志暉說。
縣城人口吸引力的提升更具說服力。據統計,全省超六成縣(市)實現整體人口凈流入——新時代“東西南北中,發展到廣東”的故事,正從大城市向縣域延伸,縣城正成為具有吸引力的創業之地、安居之所。
鎮村蝶變 面貌煥新
鄉鎮,聯城帶村,是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節點。
近年來,全省持續推進美麗圩鎮“七個一”建設,一批批示范主街、綠美生態小公園、美麗河道點綴扮靚圩鎮。
“正式通車后,整條道路煥然一新,沿街的商鋪風格一致,路面變得寬敞平整,停車也更方便,客流量自然就多了。”陽江市陽東區北慣鎮金田十路一超市經營者所見證的變化,正是當地美麗圩鎮建設的成果。
目前,全省已建成914個圩鎮客廳,改造提升房屋外立面12.98萬棟,全省鄉鎮風貌發生明顯變化,打造了一批“干干凈凈、整整齊齊、長長久久”的美麗圩鎮。
綠地開闊、青山曠遠,孩童們在草地上奔跑,長風將風箏高高地送入空中……每逢周末,中山市三鄉鎮的塘敢綠化公園里常常聚集著眾多市民,他們在這里露營、放風箏,享受著悠閑時光。
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正在讓南粵大地呈現推窗見綠、處處皆景的美麗畫卷。“以前是‘要種樹’,現在是‘我要管’,房前屋后的綠地成了村里的‘顏值擔當’。”清遠連州市龍坪鎮黃芒村黨總支書記溫志文說。該村兩年來累計種樹超3500棵,桂花、紫薇等樹木讓村容煥新,村民出門就能享綠意。
城鄉面貌提高“顏值”的同時,也在提升“氣質”、彰顯“內涵”。
行走在東莞長安的街道,目之所及是鱗次櫛比的電子信息工廠。以電子信息產業為核心,長安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信息和智能手機生產基地。2024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達1050.7億元,躋身廣東第三個、東莞首個“千億鎮”。
近年來,廣東一批中心鎮、專業鎮、特色鎮強勢崛起,134個鎮入選2025年全國千強鎮,而且數量逐年增加,改寫了全省鎮域經濟版圖。如佛山南海區獅山鎮是全國首個GDP突破千億的鎮;肇慶鼎湖區永安鎮依托智能裝備產業園成為新晉千強鎮;清遠清城區龍塘鎮則借助清遠長隆IP,走出一條產業融合的發展新路……
鎮域經濟多元化發展的同時,現代鄉村產業體系也加快構建。
潮州潮安區鳳凰鎮,云霧繚繞的茶山孕育出馳名中外的鳳凰單叢茶。2024年,潮州茶葉全產業鏈產值達89億元,帶動超20萬人就業。
當前,廣東在全省重點培育一批千億、百億與十億元級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一幅“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廣東鄉村產業版圖正加速形成。
伴隨著產業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持續壯大,截至2024年,全省農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下薄弱村基本清零,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2.31∶1。
“廣東通過‘百千萬工程’構建的‘強縣促鎮帶村’機制,激活了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向曉梅指出,這種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模式,不僅實現了要素資源的高效配置,更通過數字化賦能和虛擬產業集群建設,讓欠發達地區能夠嵌入大灣區產業鏈,探索出一條具有全國示范意義的城鄉融合新路徑。
改革賦能 形成合力
從開局起步到加力提速再到聚力攻堅,“百千萬工程”的動能從何而來?關鍵在于改革賦能。
走進珠海市金灣區平沙鎮“萬畝方”連片種植示范區,一望無際的稻田長勢喜人,整齊劃一的蔬菜大棚鱗次櫛比,連片蓮藕基地豐收在即。
“誰能想到,這片沃土幾年前還是零散分布的低效農田?以前平沙的耕地東一塊西一塊,大型現代農機進不來。”平沙鎮黨委委員李松江道出了困境,而解題之道便是化零為整打造連片良田。
作為全省重要的改革事項之一,廣東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現由“試點探路”到“擴面提質”再到“深入推進”的迭代升級,目前,全省已批復實施方案189個,拉動投資4694.47億元,為“百千萬工程”提供空間與資源保障。
“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廣東確定了一批重點改革任務,為全省縣鎮村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在東莞,漫步謝崗鎮銀山濕地公園,滿眼綠意,生機盎然;行于韶關乳源桂頭鎮,示范主街齊整、農貿市場整潔,鄉鎮美景躍然眼前;鑒江支流穿過茂名高州曹江鎮,沿河的燈光、夜市,將小鎮裝點得格外熱鬧……
實施“百千萬工程”以來,全省鎮村建設和人居環境提升明顯,“動力源”之一就是改革——廣東實施美麗圩鎮建設運營、鄉村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管護、農村小型公益性項目建設以獎代補等政策,研究制定2024年省級財政支持培育典型鎮、村獎補政策,推動形成財政引導、多方籌資的鎮村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機制。
縱深推進“百千萬工程”,需要市場主體、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才能加快形成眾人拾柴、熱火朝天的工作局面。
走進汕尾市城區馬宮街道長沙村,舊倉庫改造后新建的“貝雕非遺館”吸引了眾多游客,節假日期間單日旅游人流量達9.7萬人次。傳統漁村“變身”網紅打卡點,背后是中鐵(廣州)投資公司的積極響應。
在長沙村的建設中,公司通過“規劃+建設+運營”三位一體模式,盤活炮臺周邊灘涂和觀鷺亭周邊舊倉庫等閑置資源,同時依托“鎮海炮臺”IP打造“潮聚”系列文創產品,形成特色研學線路。2024年,長沙村吸引游客超20萬人次,帶動村集體年增收60萬元。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鄉村讓人們更向往。廣東推動財政金融資源下沉到縣鎮村,建立新型幫扶協作機制,橫向幫扶和縱向幫扶協同推進、同頻共振;深入實施“千企幫千鎮、萬企興萬村”行動,央國企和民企積極投身、參與建設;加強教育醫療幫扶,組織125家高校院所與86個縣(市、區)結對開展“雙百行動”,73家三甲醫院組團幫扶粵東粵西粵北60個縣(市、區)113家縣級醫院……凝聚起了市場、社會、群眾各方的磅礴力量,讓鄉村發展跟上現代化步伐,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化生活,加快補齊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短板、奏響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協奏曲。
數讀
●2024年,57個縣(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速整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惠州市的博羅縣、惠東縣,肇慶的四會市上榜“全國百強縣”,“全國百強區”數量穩居全國各省份第一
●2023年以來,全省累計開工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超百個
●全省超六成縣(市)實現整體人口凈流入
●廣東一批中心鎮、專業鎮、特色鎮強勢崛起,134個鎮入選2025年全國千強鎮,而且數量逐年增加
●截至2024年,全省農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下薄弱村基本清零,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2.31∶1
●廣東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現由“試點探路”到“擴面提質”再到“深入推進”的迭代升級,目前,全省已批復實施方案189個,拉動投資4694.47億元,為“百千萬工程”提供空間與資源保障
●加強教育醫療幫扶,組織125家高校院所與86個縣(市、區)結對開展“雙百行動”,73家三甲醫院組團幫扶粵東粵西粵北60個縣(市、區)113家縣級醫院
一線案例
江門塘口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
“空心村”蝶變網紅地
踏進江門開平市的塘口墟,文藝新潮的氣息撲面而來:廢棄糧倉變身“最美文化空間”,舊騎樓成為“網紅民宿”,糧站舊址改造成“鄉村咖啡館”。
十多年前,塘口墟還是個一度只有9戶常住居民的“空心村”。有村民說,那時村里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幾乎看不到外人。乘著“百千萬工程”的東風,“空心村”如今成了聚集2000多人的創客社區,蝶變為網紅地。
塘口墟所在的塘口鎮是廣東唯一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的主要分布地,農文旅資源豐富,536座碉樓星羅棋布。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塘口抓住了文化IP與文明鄉風這兩大關鍵。
“塘口擁有大量傳統騎樓、碉樓等中西合璧的建筑,在守住文化根脈的同時,我們做了一件事:激活閑置糧倉、廠房為先鋒書店、民宿,提供發展空間。”塘口鎮黨委書記黃巧娜說。
在塘口墟,五個糧倉是最明顯的“顯眼包”。稻田與碉樓間,五個雪白的糧倉連成一串,分別對應著詩歌、社科等區域,極大保留了書店特色。“我們不只是賣書,更是在構建一個文化傳播的場域。”書店有關負責人表示。
碉樓文化、僑鄉文化吸引著年輕人來。“90后”青年李繼津是最早一批來到塘口的設計師。在塘口墟,他與合伙人租用當地舊五金廠、鐘表廠、舊郵局三棟共2100平方米的建筑,將原本蛛網密布的舊工廠改造為時尚的“塘口空間”。
“塘口空間”建成后,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工作室、年輕人——咖啡師梁艷芬從澳門返鄉,在塘口墟開出“無名·半分”咖啡店,將開平特產腐乳融入拿鐵,用現代方式傳遞本土味道;建筑師陳國棟將舊建筑改為共享空間,吸引數字游民“帶著電腦振興鄉村”……
“有時候留住一個人,會帶動他身邊的一群人對這個地方產生好奇,進而吸引更多人留下。”原本只想在這里待上兩年的李繼津,項目越接越多,與塘口的感情也越來越深。不知不覺,今年已是第十一個年頭。
經過運營,原來靜悄悄的塘口舊墟,晚上終于不再是黑燈瞎火、冷清模樣,而是隨處可見文藝青年們在工作室討論創作、討論人生。
“繞了一圈回來,才發現這里就是我想留下的地方。”黃國洪在塘口鎮開了一間懶貓民宿,如今也成了“新塘口人”。“這個小鎮會吸引大灣區及世界各地的游客,我們的民宿客源中港澳同胞占65%,回頭客超過八成,很多民宿一房難求。”
據統計,像陳國棟、黃國洪這樣的“新塘口人”目前已超2000名。在省市縣三級宣傳部門的引領共建下,塘口也探索出一條文明鄉風建設新路徑。不同年代的生活氣息自然交融,集市成為塘口特色。新潮咖啡與烘焙,村民的家糍與香蕉,吸引游客紛至沓來。
包括開平在內,去年,廣東按分類梯次推進原則,先后分兩批遴選了19個地區作為整縣推進農文旅融合試點,鼓勵和支持培育多元業態,并將農文旅融合發展作為推動鄉村價值實現、促進鄉村產業融合、激活鄉村消費市場的重要舉措。
經過打造,一批優質項目脫穎而出,催生了一批新業態、新場景,加快重塑鄉村價值,有效激發消費,不斷壯大縣域經濟,為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注入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