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一場跨越4200公里的遠程“微米級手術”在廣州和烏魯木齊同時上演。
在中山眼科中心教授林浩添團隊牽頭下,手術團隊運用完全自主研發的國產5G眼科手術機器人,完成了全球首例遠程機器人視網膜下注射手術。這標志著我國在遠程高精度眼科手術領域實現從“可行性”到“實用性”的關鍵躍遷。廣東的新突破,正在輻射全國、全球。
11月7日至8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親臨廣東視察,在廣州察看廣東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成果展示,強調“著眼發展新質生產力,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殷殷囑托,催人奮進。廣東正全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及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進一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促進“技術—場景—產業”深度融合,以高質量科技供給支撐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
全過程創新的廣東實力
近日,第十五屆全運會開幕式上,一場跨越2000年的“時空對話”驚艷全場:3臺優必選Walker S2人形機器人整齊劃一地敲響銅句鑃(一種盛行于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地區的打擊樂器)仿制品,讓2000年前的聲音在廣東奧體中心體育場奏響。
這一幕不僅是文化與科技的交融,更是廣東創新實力的寫照。“為精準奏出青銅顫音,我們通過大量仿人仿真模擬,讓人形機器人演奏形態更貼近人類;依托全身力位混合控制技術,結合高精度視覺識別系統,實現每次敲擊正負誤差不超過2毫米,協同誤差控制在2毫秒內。”優必選首席品牌官譚旻介紹。
優必選所在的深圳機器人谷,匯聚了上百家機器人企業,還有近10所高校與科研機構密布于此。在這里,“樓上樓下即是產業鏈上下游”,高校實驗室與工廠生產線僅一街之隔,極大縮短了從創意到產品的轉化周期,讓科技成果真正“跑”起來。
深圳機器人谷的成形,根植于廣東強大的產業科技創新生態。今年,“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首次超越日本“東京—橫濱”,躍居全球創新集群榜首;廣東區域創新能力已連續9年位居全國第一。
這背后,離不開廣東作為全國工業第一大省的雄厚家底。廣東擁有全部31個制造業大類,工業規模約占全國1/8,其中15個行業規模居全國首位;擁有9個萬億級產業集群,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增加值占全省GDP的四成。這一完備且高效的產業體系,讓人形機器人、飛行汽車、雙抗新藥等前沿成果不僅能“研得出”,更能“造得快、用得廣”。
近日,在廣州黃埔區,匯天飛行汽車量產工廠試產并順利下線首臺“陸地航母”飛行器,標志著全球首條飛行汽車量產線正式貫通——這也是全球首個采用現代化流水線批量生產飛行汽車的工廠。
“飛行汽車融合了汽車、航空、人工智能等多個工業體系,大灣區相關產業基礎雄厚,讓產品得以快速迭代升級。”小鵬匯天創始人趙德力說。
高效的成果轉化機制,則是廣東創新生態的另一關鍵支柱。
走進廣東賽肯戶外運動器械有限公司的研發部,只見工程師們正緊盯屏幕,一款新產品的數字模型在流體力學仿真測試中快速生成。
“為攻克技術難題,技術團隊反復調試參數,但始終難以突破技術瓶頸。”該公司法務負責人吳春輝說,所幸,通過清遠高新區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公共服務平臺,他們精準對接了西安交通大學的專家團隊,一舉將仿真測試數據準確率提升3倍。
驅動整個創新體系高效運轉的核心力量,來自企業這一主力軍。在廣東,約90%的科研機構、科研人員、研發經費和發明專利申請來自企業,“四個90%”構筑起科技產業化的堅實底座。這一獨特優勢,使廣東的創新活動始終緊貼市場需求,科技成果轉化更加高效順暢。
在追求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征程中,廣東正全力構建“全過程創新生態鏈”,以催生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升級與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一戰略布局緊密圍繞“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五大關鍵要素,貫穿從原始創新到產業落地的全流程,為廣東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占先機。
向創新要發展空間
11月9日11時32分,中科宇航力箭一號遙九運載火箭采用“一箭雙星”的方式成功發射,箭體上特別涂裝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字樣及賽事標識,以及“我愛廣州”和“廣州廣闊 與您合伙”的城市宣言。
截至目前,這款“廣州造”火箭已多次執行國家任務、多次承接國際衛星發射任務,成功將75顆衛星送入太空,入軌載荷總質量突破10噸,在民商火箭發射服務市場的“藍海”中持續領航。
問道蒼穹,已經從科幻電影走入現實,成為一項有遠大前景和“錢景”的產業。
2024年,《廣東省推動商業航天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8年)》公布,明確提出探路“商業航天”,計劃到2026年商業航天及關聯產業規模力爭達到3000億元。今年,廣東又印發《廣東省推動商業航天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2025—2028年)》,明確支持衛星星座建設、促進星箭產業集聚發展、打造商業航天應用“首場景”。
以中科宇航為例,其在廣州南沙建設基地,實現火箭的批量總裝測試,提升生產效率;同時,發揮“鏈主”效應,吸引上下游企業集聚,推動廣東本土精密制造企業融入航空航天供應鏈,以創新提升產品附加值。
增創新優勢,實現新突破,離不開一個“新”字。廣東是經濟大省、科技創新大省,高質量發展走到百尺竿頭,勢必要向創新要發展空間。
基礎研究是產生新優勢的重要源頭。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朱建喜團隊在天然植物中首次發現稀土元素的生物成礦現象。稀土被譽為“工業維生素”,是人工智能、新能源、國防等領域不可或缺的核心戰略資源。廣東科學家這項新研究,為未來稀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了新路徑。
小步快跑、連續迭代式的成果轉化,是增創新優勢的關鍵手段。
“研發部門有了新點子,很快就能在附近找到合適的供應商,幾天內就能做出樣品,這種‘制造業朋友圈’的協同效應在全球都極具競爭力。”視源股份黨委書記、首席戰略資源官段宇介紹,全球每生產3臺液晶電視,就有1臺的主板來自視源股份。廣州被譽為“顯示之都”,匯聚相關企業超2000家,規上工業企業近500家,培育了超10家百億級龍頭企業和超10家“單項冠軍”企業。
向創新要發展空間,要進一步強化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廣東把以“天河二號”為代表的超級算力通過專線輸送給香港,彌補了香港在頂級高性能計算平臺方面的空白,實現了科研設施的互聯互通;同時,敢于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允許中央及省級財政科研資金跨境撥付至港澳地區,為港澳機構參與國家科研項目提供了堅實保障。
如今,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一河兩岸,匯聚200余個高端科研項目、447家科技企業、1.5萬余名科研人才,資金、技術在此加速流動和整合。
今年上半年,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3.13億元,同比增長5%,創新鏈與產業鏈跨境融合的“澳門研發+橫琴轉化”模式展現出強勁活力。
從高空俯瞰,廣深港、廣珠澳兩條科技創新走廊燈火通明、晝夜不息,研發與轉化的脈搏強勁跳動,持續驅動粵港澳大灣區邁向嶄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