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與普華永道6日聯合發布《機遇之城2020》報告。綜合排名中,排在前10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南京、杭州、武漢、香港、鄭州。其中,“北上廣深”為名副其實的“超一線”城市,這在各個維度評估中均有顯著體現,而近年來發展迅速的“新一線”城市如成都、南京、杭州、武漢、鄭州等也在多個維度評估中有亮眼表現。
廣東城市里以廣州深圳為龍頭;在“智力資本和創新”維度,廣州與北京并列第一;在“技術成熟度”維度,深圳、廣州分列第一、第二位;在“可持續發展”維度,深圳、廣州同樣排在前兩名;在“宜商環境”維度,深圳在往年“機遇之城”評估中一直名列榜首,今年也位列第一。
廣深是名副其實“超一線” 在國際上有各自影響力
報告觀察對象涵蓋42個中國城市。評估工具包括10個觀察維度,涵蓋經濟發展、社會民生、城市基礎設施等多個層面。同時,今年還特別關注從醫療衛生、城市生產安全、自然災害、公共安全等角度衡量城市韌性程度。
綜合排名上,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排名前4名。國際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中國管理咨詢部合伙人金軍表示,無論是體量規模或者發展質量上,北上廣深已是中國名副其實的“超一線”城市,在國際上也有各自的影響力。“這四個城市是能與世界級城市比肩的,也是城市集聚效應的典型體現?!眻蟾嬲J為。
廣州高等教育規模持續領先 深圳科技支出重視基礎研究
在“智力資本和創新”這一維度中,并列第一的北京和廣州各有特色,其中,北京在科研和科技投入方面優勢顯著,廣州在高等教育規模上持續領先。
“科技支出”反映了地方政府的創新投入意愿,澳門、深圳、珠海、北京、上海位列前五。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每年安排財政科研基金的1/3用于基礎研究,充分發揮了科技財政支出的引導作用。
報告特別指出,從區域分布上來看,伴隨一批“新一線”城市崛起,城市創新能力的東西部差距、沿海和內陸差距正在逐步縮小。例如,領跑“智力資本和創新”維度的既有北京、廣州、上海、深圳這樣的先發優勢城市,也有長沙、西安、武漢、鄭州、成都這樣的中西部后起之秀,我國城市創新競爭力在空間上圍繞都市圈中心城市呈現區域化集聚、多中心協同發展態勢。
“技術成熟度”深廣領跑 大灣區總體實力顯著領先
在“技術成熟度”這一維度,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別為深圳、廣州、北京、杭州、上海。其中,深圳繼續高分領跑,“專利授權”“數字中國”兩個變量分別排名領先:2019年深圳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國內發明專利公開量在全國各大城市中位居第二,其中5G領域專利公開量位居第一,在技術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方面優勢顯著。
廣州在“移動電話普及率”“數字中國”兩個變量表現優秀,反映了移動互聯網和數字技術在城市生活中的高度普及應用。北京數字化基礎雄厚,尤其是產業數字化水平大幅領先,產業互聯網驅動城市數字化進程趨勢明顯,且數字文化消費活力強、數字政務起步早,“數字中國”指數保持領先優勢。
報告特別指出,“技術成熟度”呈現一定的區域發展特征,技術創新領域,粵港澳大灣區總體實力顯著領先,“專利授權”變量中,深圳、中山、珠海、佛山、廣州均位列前十,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成效逐步顯現。
深廣可持續發展水平領先 大灣區城市普遍表現不俗
在“可持續發展”維度上,深圳、廣州、寧波、長沙、廈門位列前五。
報告指出,深圳在本維度排名第一,主要得益于其強勁的人口增長,在“人口規模”與“人口流動”兩個變量上優勢明顯。
事實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在本維度普遍表現不俗,緊隨深圳,廣州、珠海、中山和佛山分列第2、7、10和12位,主要源于在“水資源”與“人口流動”兩個變量上的優勢。
“水資源”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人均水資源相對北方城市較為充裕,并且廣東省近年來持續關注和改善珠三角水資源利用情況。
“人口流動”方面,中山與佛山分列第二、第三名,廣州與珠海也位列前十。報告認為,這樣強勁的人口吸引力首先得益于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的創新平臺、就業環境與包容氛圍;其次大灣區扎實的制造業基礎與內在梯度分明的城市產業有利于整體人才鏈的良性升級;與此同時,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較高的一體化程度,起到很好的分流作用,使得人口增長帶來的可持續發展活力在整個區域內得以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