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青年齊享巨型月餅、唱響《我和我的祖國》、漢服巡游、對話非遺傳承人、沉浸式回顧廣州歷史、機器人互動、親子3D繪畫……在剛過去的國慶假期里,位于千年老街北京路上的廣州市青年文化宮(以下簡稱“市青年宮”)好不熱鬧。
10月8日,2020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周收官。在共青團廣州市委的組織下,經過蝶變的市青年宮“化身”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家園,以創新青年服務陣地、創新傳播手段、創新青年活動主題和創新共建共享機制為抓手,在此期間為逾10萬市民游客帶來30多場精彩紛呈的活動,共慶“雙節”。通過央視鏡頭的直擊,全國觀眾更是得以共享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家園獻上的這一文化盛宴。
創新青年服務陣地: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家園
市青年宮在節日期間的“火爆”人氣,離不開其近來的改造升級。據了解,今年5月以來,共青團廣州市委員會整合多方力量,對市青年文化宮進行全面升級改造,全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文化交流服務陣地。
一是打造廣州青年之家總部,展現落實《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工作成果;二是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家園,為大灣區青少年提供學習交流、創新創業、成長發展等服務;三是打造青年思想引領高地,建設青年學習社、青年公益直播間等;四是聯合嶺南集團、越秀集團、越秀區圖書館打造青年文化打卡地,建設城市導覽空間、大灣區青年文創集市、粵菜文化印象館(味道圖書館)等開放式文化展示交流空間。
9月27日,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家園正式揭牌,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周系列活動也于當天啟動。
此后,“愛國、學習、團圓、尋味、記憶、傳承、文明、時尚、創新”等9大主題30多項形式新穎、內涵豐富的文化體驗活動在國慶、中秋雙節期間輪番上演。截至10月8日,市青年宮線下活動參加人數逾10萬人次。
創新傳播手段:
融合媒體賦能青年
在傳播手段方面,團市委積極運用融合媒體賦能青年,搭建“融媒體”平臺。在市青年宮,團市委聯合廣州廣播電視臺共建廣州青年公益直播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融媒體傳播中心和青年公益直播間。借助新媒體直播,位于市青年宮一樓的青年公益直播間,可以通過開展公益直播培訓、直播體驗和直播研究,為青年提供思想引領等八方面的新媒體產品。直播間還入駐“花城+”APP、廣州青年抖音和B站平臺,多維度開展青年思想網絡引領。
在直播主題方面,團市委創新策劃選題,用青年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報直播節目,如設置“聊聊網紅馬克思”“青年人才與創新創業”“灣區青年說”“志愿服務那些事”“我和我的祖國”“鄉村振興有我在”“青年大學習”等直播主題。
同時,為提升青少年家國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團市委組織青年主播與現場群眾互動,共唱《我和我的祖國》《我愛你,中國》等歌曲,用音樂快閃、演唱會方式歌唱祖國。
此外,聯合市人才辦、廣州地區高校聯盟、市國家級示范性高中青馬工程參訓學校、廣州青年講師團等組織,邀請穗港澳臺等多地各行業領域優秀青年走進直播間開展“青年秀”,目前已開展10期公益直播。
據統計,國慶、中秋雙節期間,“青年公益直播間”觀看人數達134萬人次。
創新青年活動主題:
以青年周為契機祝福祖國、傳承非遺
全新升級的市青年宮有什么活動?在過去的幾天里,市青年宮為大眾揭開了“面紗”——組織粵港澳青年用音樂快閃、演唱會的方式表達對祖國的祝福;開展“同做一圓月,共聚家國情”活動,組織粵港澳青年制作月餅、燈籠、3D畫,提升粵港澳青年家國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對比不同時期的紀實攝影,立體呈現廣州、香港、澳門等城市歷史……
同時,借助2020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周這一契機,團市委創新引導新一代青年群體熱愛和傳承非遺文化。在市青年宮舉辦的“魅力廣府,匠心筑夢”粵港澳青年“非遺”文化論壇及體驗活動里,老、中、青三代非遺傳承人和藝術家齊聚一堂,為市民游客帶來多元化展示。傳承人現場展示“非遺”作品制作技巧,介紹小鳳餅制作方法、制作嶺南傳統獅頭,講解漢服基礎知識和由來、講述粵菜傳承故事等,讓青少年感受廣府“非遺”內涵。團市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聚焦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文化主題,繼續為青年提供文化交流、培訓、展示、創意等服務。
中央電視臺以及省、市各級超25家主流媒體累計對大灣區青年周系列活動報道46篇次,并獲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欄目專題報道。
創新共建共享機制:
舉辦三項工程廣州交流會
為創新共建共享服務平臺,讓不同領域的粵港澳青年共同參與,在市青年宮,團市委還聯合市總工會、市婦聯、市人社局等單位舉辦“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廣州交流會,現場設置了“三項工程”項目技能展示交流區、服務咨詢區及文創集市等區域,分別圍繞工作成果、技能和產品、互動體驗和人才服務等內容進行交流。據了解,該交流會會期為3個月,目前參展單位逾60家,國慶中秋雙節期間,組織展示活動24場,累計吸引市民、游客參觀約8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