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深圳迎來了中央頂層設計部署下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新動能: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10月18日,國務院新聞辦發布了《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首批授權事項清單》(以下簡稱《清單》),共計六類40條授權事項。
“完善科技創新環境制度”是《方案》六項改革任務之一,《清單》涵蓋了科技創新體制方面的5項改革,涉及深圳吸引外籍高層次人才與境外專業人才的多項新措施。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這一戰略定位考慮,深圳的引才用才改革措施不僅將促進深圳創新型城市建設,也將為粵港澳大灣區開創引才用才新局面。
助推深圳成為面向全球的一流創新人才聚集地
截至2019年底,深圳已累計認定國內高層次人才9000余人,累計引進海外留學人員超過13萬人。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曾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高層次人才無疑是深圳發展的重要支撐。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到本世紀中葉深圳將發展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這一戰略定位對深圳人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全球標桿城市,深圳的一流人才引進將不僅局限于國內而是面向全球。
《方案》的首批改革措施關注的便是外籍高層次人才與境外專業人才。具體的科創人才引進改革措施包括:推進外籍人才簽證便利化、探索完善外籍高層次人才居留便利和緊缺人才職業清單制度、實施高度便利化的境外專業人才執業制度等事項,具體涉及支持探索制定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認定標準,為符合條件的外籍人員辦理R字簽證;賦予深圳外國高端人才確認函權限,探索優化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和工作類居留許可審批流程;賦予深圳在有關部門指導下制定境外專業人才職業管理規定權限等內容。科技部與廣東省均表示將全力支持推動深圳完善科技創新的環境制度,支持深圳加快建設一批重大創新平臺,做到“建設一流的創新環境、集聚一流創新資源、吸引一流創新人才”的“三個一流”。
當前,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亟待打造開放、穩定、安全的,集研究、轉化、制造、消費為一體的雙循環全產業鏈,全球一流人才集聚對補足深圳基礎研究的短板、構建全產業鏈具有深遠意義。
深圳引才改革將惠及粵港澳大灣區
深圳的改革措施對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同樣具有重要影響。《方案》明確提出,“要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協調合作,建立區域互動、優勢互補的改革聯動機制,實現協同對接,充分發揮制度整體效能”。可見,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其制度創新的積極效應必將優先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體現。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需要大力促進本區域內各城市科創機構、科創平臺的緊密聯系,令現有的小尺度產業集聚擴展為跨地區的科創聯系網絡,最終形成區域的協同創新網絡、全產業鏈科技創新集群。人才流動是區域科創聯系的重要方式。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將加速一系列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建設、重大科學裝置開放共享、世界一流的科研平臺搭建,無疑又加速了人才在大灣區內的流動。另外,現代交通設施技術支持為人才在大灣區內自由流動提供了基礎保障。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大灣區的快速交通網絡將力爭實現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近日,廣州地鐵22號線東延至東莞段與深圳銜接進行論證,設計時速為160公里的22號線有望升級為大灣區城際鐵路,成為第一條連接廣深的地鐵。
把握改革機遇制定并完善全球引智計劃
《方案》吸引外籍高層次人才與境外專業人才的改革措施,為深圳乃至粵港澳大灣區制定完善國際引智計劃提供了契機;深圳鵬城國家實驗室、光明科學城、2017年啟動設立的多個諾獎實驗室、大灣區的高等院校與科研機構,以及各類科創企業等,為深圳乃至大灣區的全球引智計劃提供了平臺載體。建議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及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目標,以各類重大研究平臺為載體,設立中長期基礎研究項目與資助計劃,面向全球招標,吸引世界一流科學家與研究團隊匯聚粵港澳大灣區;利用本區域“一國兩制”優勢,充分發揮香港高校與國際科研機構聯系緊密的優勢,聯合港澳高校、內地高校及科研機構開展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創新平臺建設、成果轉化和應用示范;根據基礎研究創新與應用研究創新對人才需求的區別,建議注重對基礎型研究人才的引智,采用雙聘制等方式,提升本區的基礎研究水平,強化原始創新能力,打造大灣區“人才在外、成果在地”的引才用才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