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爵士,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或許是上海這座被稱為“中國爵士天堂”的城市。那么,再論“國際范兒”不如十里洋場的廣州,爵士樂能發展得起來嗎?
2015年廣州爵士音樂節上,一場在二沙島草坪舉辦的戶外音樂會人氣爆棚,原本各自為陣的廣州本土爵士樂隊被召集了起來,集中亮相。當時有很多人說:“原來廣州有這么好的爵士樂隊,簡直不敢相信”。今年,廣州爵士音樂節走進中山大學和289藝術園區,讓更多的公眾認識到了廣州本土爵士的魅力。
事實上,廣州本土爵士樂已悄然走過近20年的發展歲月,經歷過青澀、艱難的起步階段,也有過光彩照人的時刻。從非專業到“學院派”,從翻唱到原創,廣州孕育了一批從“自發”到“自覺”的爵士樂手,也培養出了中國首位擁有博士學歷的爵士“歌后”。
放眼未來,已經“成年”的廣州本土爵士,一切皆有可能。
誕生期
“冒險家”的“搖擺”年代
如今,“廣州爵士音樂節”已經是本地音樂圈中的大事件,然而,在20年前,知道“爵士音樂”這個詞的廣州人卻不多,能現場欣賞爵士音樂的機會就更少了。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音樂人于振海從大連來到廣州,遇見了一群來自各行各業、熱愛爵士的同道中人。1998年,在沒有專業老師、沒有現成樂譜的情況下,華南地區唯一一支以BIG BAND(大樂隊)形式表演爵士樂的樂團,也是廣州首支爵士樂團——廣州青年爵士樂團誕生了。
那時,爵士樂譜是稀缺品,于振海常常拜托出國的朋友從國外的書店和琴行代購樂譜。曾有一支新西蘭樂隊來廣州演出時帶來兩本曲目,于振海如獲至寶,四處復印拿來留底,結果打開一看卻傻了眼:“因為讀不懂,不知道該怎么去演奏?!?/p>
不僅如此,被大家稱為“海哥”的他還承擔了相當大一部分行政管理和公關外聯工作。作為“大管家”,團隊里面每一個人的吃飯習慣,誰吃素、誰忌口,他都一清二楚,團里甚至還做了一份于振海的專屬微信表情包。在他看來:“能夠記住每一個成員的習慣,才能夠讓大家有最好的演出狀態,這才是重點?!?/p>
同樣的“大冒險”還發生在當時從星海音樂學院本科畢業不久的王璁身上。2000年,她在廣州淘金路開了廣州第一家爵士酒吧Blue Note。當時的她已經考上了武漢音樂學院研究生,為了兼顧學業和生意,這位年輕的女老板每周末在廣州、武漢之間往返奔波,一直持續到她畢業,期間她一邊兼顧營業,一邊擔任酒吧主唱。
“初生”的廣州爵士圈有著一大批像于振海、王璁這樣的音樂人,他們為興趣而集合、因愛好而表演,隨市場而成長。但由于職業各異,圈子里的人員流動性特別高。
廣州青年爵士樂團誕生一年后,接到的高校演出以及商演很多,但很快,隨著大家的工作繁忙,這支業余團隊變得名存實亡。“這樣對樂團成長不利,樂團需要重建讓其變得更成熟。”于是,于振海在2003年他聯同幾位樂團的舊團員創立了維度爵士大樂團,樂團一方面加入了外國樂手,一方面更系統化地著手研究爵士。
同樣的困惑也出現在了王璁身上。由于沒有教材,缺乏系統訓練,獨自揣摩練習了好幾年,碰上大師指點才發現走了冤枉路,這是她那一輩爵士音樂人普遍的遭遇。
為了擺脫對爵士樂“霧里看花”的狀態,2007年研究生畢業后,拿到庫內奧音樂學院獎學金的王璁,最終狠下決心關掉了Blue Note一個人飛往意大利,主修作曲及爵士音樂。回國后,除了在上海音樂學院修得博士學位外,她還先后在耶魯大學和紐約大學擔任訪問學者。
成長期
用學院派沖淡“酒吧味”
光陰流轉,廣州的爵士酒吧一家家開了關,關了開。在Blue Note后,廣州如喜窩、JZ Club等一批爵士酒吧都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了出來。
喜窩以現場表演作為重點,當時的老板小刀一開始是想在酒吧推廣他的雷鬼音樂,沒想到,爵士樂的固定粉絲比雷鬼還多,于是酒吧每周安排了4-5場爵士專場,爵士樂成為喜窩的主打。2014年,營業8年的喜窩因店址租約到期而關張。
在很長一段時間,廣州的爵士樂聽眾始終局限于小眾市場,追隨者大多是一幫精英分子和一批爵士迷,如何讓爵士走出酒吧,走向大眾?這是許多音樂人都在思考的一個問題。
2007年,星海音樂學院首開先河,開設了現代音樂系爵士演奏專業,并引進了幾位國外優秀的爵士樂大師。在星海音樂學院現代音樂系老師林昶看來,盡管師生人數不多,這些外籍師資和畢業后去海外深造回國的學生卻為廣州爵士樂注入了一股不可小視的新鮮血液。
不止一位音樂人這樣說:“開放包容的廣州,是一座非常適合爵士音樂生存的城市。”“無界”是廣州本土爵士一直不變的主題,風格多元、前衛又極具個人特色的作品層出不窮。
例如,林昶一直都致力于將嶺南音樂和爵士音樂結合,其代表作《余蔭山房》《東山印象》和《地鐵練習曲》就極具廣州城市風貌,這些作品也會在今年的廣州爵士音樂節上上演。
而成立于2013年的SYNC四重奏樂隊的4個人也都是在廣州學習音樂、創作的年輕人,這里的生活給他們帶來了源源不斷的靈感。他們經常演奏一些節奏復雜的奇數拍作品,而這是西非、中東、印度音樂中常見的元素。
年輕而大膽,好奇敢嘗試,是這支青年本土樂隊最大的亮色。貝斯手于典自稱“見光死星人”,他喜歡在太陽落山之后寫作;樂隊發起人張晶喜歡的風格以搖滾、爵士為主;鼓手柴華良喜歡聽節奏感強的音樂,鍵盤羅璟田特別喜歡古典音樂和電影配樂。對于他們來說,因為探討音樂而引發吵架,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吵架,意味著融合和化學反應,意味著新的音樂可能性。
成熟期
逐漸融入城市“生活美學”
真正讓王璁覺得廣州爵士實現“從0到1”跨越式發展的,廣州爵士音樂節的應運而生,讓更多人有了認識、感受爵士樂的機會。
在2013年的“廣東廣場音樂節”上,年輕的爵士女歌手陳小滿、李和聰將學院派的演繹基礎與流行唱腔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讓人耳目一新。陳小滿曾因《麥王爭霸》的出色演出而被聽眾熟知,她曲風多變,擅長經典與時尚的“混搭”,給很多聽眾留下了“好聽”的印象。
三年過去了,在今年廣州爵士音樂節在中山大學和289藝術空間的兩場預熱活動中,粵語爵士以及民樂改編讓很多人對爵士樂的認知提升到了美學的層面上。
上周日,在維度爵士大樂隊的伴奏下,王璁獻唱了改編自同名粵曲的《客途秋恨》。當現場傳來廣州地區家喻戶曉的唱詞“涼風有信,秋月無邊”時,臺下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有意思的是,最愿意回歸傳統的,往往都是能夠在各種音樂風格中來去自如的“多面手”。譬如,和王璁有著相似經歷的蔡劍。
蔡劍最早的時候學的是小提琴,后來心血來潮改學吉他,從布魯斯音樂接觸到了“近親”爵士音樂。在“打口”唱片風行的年代,蔡劍同樣依靠自學、扒譜無師自通,大學畢業后,他最終選擇了拜在香港爵士大師Tommy Ho門下深入學習爵士音樂理論和爵士吉他演奏。
除了爵士,蔡劍還喜歡重金屬搖滾、Funk等等。他有文身、愛打游戲,說話不掩飾、不客套,好奇心和求知欲極強,外表粗礦卻內心細膩,這在其作品《赤壁之戰》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我會在爵士樂中加入東方的旋律元素,我要做中西融合的原創,這是我最滿意的作品?!边@兩年,有了中西學習背景的蔡劍,開始將過去玩的音樂細化,如何將東方的旋律融入到爵士樂中,是他正在琢磨的事情。
在2016廣州爵士音樂節參演嘉賓陣容里,還有一個特別的外國人,他就是從2007年至今任教于星海音樂學院的法國音樂家彭小波。彭小波花了很長時間聽中國民族音樂中的民族樂器,于2015年寫下了作品《絲。路。夢》,靈感來自于中國著名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巴ㄟ^《涼州詞》,我開始想象自己的‘絲綢之旅’。我在樂隊的編制上,特意安排了中、西樂器的結合,并且運用了中國鼓,使得作品更具有生命力和展現力?!迸硇〔ㄕf。
彭小波說的一句話,或許可以概括當下廣州爵士的發展狀況。“用什么樂器演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演奏?!陛p搖慢擺的爵士,或許天生就適合散淡隨性的廣州,假以時日,爵士音樂或許將融入這座城市的肌理和血液中,成為不可分割的城市生活美學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