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車流不息。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灣區盛夏,驕陽灼浪。伶仃洋上,深中通道如巨龍蜿蜒。海風裹挾著車流的低吼,將這座鋼鐵脊梁的強勁脈動,化作通車周年的壯闊交響。
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正式開通運營。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提出殷切期望:“要管好用好深中通道,確保安全、順暢、舒適、智慧運行,充分發揮交通開路先鋒作用,促進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
回望這一年,一串不平凡的數字,展現著深中通道帶來的新氣象:
路通財通,車暢人興。一年來,深中通道累計車流量預計超過3100萬車次,單日車流量最高達18.16萬車次。
民生相融,民心相通。深中兩市735項政務服務“跨域通辦”,大灣區跨市公交“無感通行”。
動力更強,動能更新。2024年深圳中山技術合同交易額同比增長近80%;中山、江門接待旅客數量創歷史新高……
“中國式現代化是干出來的!”深中通道開通這一年,不僅是超3100萬車次的跨越,更是珠江口兩岸融合聚變的跨越,在這不舍晝夜的流動中,“灣”象更新。
“車流量很大,但沒感覺很堵”
通車即登“頂流”!深中通道開通首日大排長龍的情景,不少市民仍歷歷在目。一年來,作為珠江東岸“深莞惠”與西岸“珠中江”兩大城市群的唯一公路直連通道,疊加暑假出游、群眾打卡體驗熱情高漲等因素,深中通道通車后車流量始終保持高位運行,成為“灣區新頂流”。
據統計,預計到6月30日,深中通道總車流量超過3100萬車次,日均8.6萬車次,單日車流量屢創新高。其中,車流量最高峰出現在今年“五一”假期首日,達18.16萬車次。
車流量屢創新高,通行時間卻沒有“水漲船高”。除重大節假日外基本無擁堵現象,駕車通過深中通道僅需15分鐘。“高峰期車流約13萬車次的情況下,通行時間約50分鐘。后期在車流量達18萬車次的情況下,通行時間仍維持在50分鐘左右。”深中通道路網調度中心負責人徐先蔚說。
“與開通之初比,現在工作日甚至周末,走深中通道已經感受不到明顯的堵車,雖然車流量還是很大。”深中通道運維的努力,變成諸多車主的切身感受。
“車流量超3100萬車次,海底沉管隧道6.8公里長,橋面到海底長下坡6公里……種種因素疊加,深中通道的運管注定異常復雜。”深中通道安全管理部部長黃曉初說。
如何管好用好深中通道?“智慧”二字,成為破題關鍵。
徐先蔚介紹,依靠“一通道六路”粵港澳大灣區骨干高速公路網智能交通管控系統,深中通道實現“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與廣深高速、中開高速、廣澳高速等6條路段一起進行智慧協同管控,實現“跳出深中保暢通”。
這背后,作為工程后方的“智慧大腦”,深中通道路網調度中心發揮著核心作用。調度中心巨大的電子屏上,“數字孿生”系統實時映射著每一輛車的車牌、行駛軌跡、速度等信息。同時,800多個視頻監控設備與AI事件檢測平臺深度協同,異常事件一經觸發即實時語音播報提醒,事件正報率超97%。
“在前方,我們部署了6個日常路政駐點,與后方‘智慧大腦’的AI系統實時聯動,進行‘輪巡+補位+快處’,確保路政工作人員快速抵達事故處置現場。”深中通道管理中心路產管理部副部長李會強說。
“這感覺,和在深圳市內通勤差不多”
6月16日,周一。清晨7時不到,郭悅(化名)就推門而出,目的地是小區邊上的深中跨市公交中山國際人才港站。
10分鐘后,當他趕到站點時,登車口早已排起長龍。和他一樣,“住在馬鞍島、工作在深圳”的跨城上班族正聚在這里,共赴每周例行的“深中早高峰”。
7時10分,班車發出。約40分鐘后,班車經深中通道,抵達深圳前海灣地鐵站。“這感覺,和在深圳市內通勤差不多。”郭悅感嘆。
深中通道通車一年,深中跨市公交站點成為兩市交集最密的“同心結”。
公交站的繁忙人流,不僅連接著深中兩座城市,更悄然塑造著一個嶄新的同城生活圈。
一年來,深圳、中山兩市積極構建“深中1小時通勤圈”,助力珠江口兩岸“無感通行”。深中跨市公交雙邊累計發班約10萬車次、發送旅客約280萬人次,日均發送旅客超7000人次。中山至香港跨境運輸班線增加37.5%至11條,實現日均發送旅客約1655人次,較深中通道開通前增長47.2%。
一橋相連,深中雙城故事越發精彩。
一到周末,中山崖口村稻田邊的網紅“村咖”座無虛席,不少深圳人舉家驅車前往,享受悠閑時光。在深中通道通車首月,中山市旅游業總收入達23.7億元,同比增長65.16%。日均10萬車次的流量催生出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的“乳鴿指數”:中山各大乳鴿門店需要用電子屏實時公布乳鴿的當日存量,一時間成為體現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的“晴雨表”。
深中“無感”同城還不止體現在交通。一年來,深圳、中山兩市相向而行,簽訂了戰略協作框架協議以及六個領域的50多份細化協議、舉辦了深圳中山聯合招商大會、啟動了深圳中山經濟合作區綜合規劃編制,切實推進了“六個一體化”取得實效。深中兩地首次實現跨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同機制,并探索建成“跨域通辦”服務體系,實現735項政務服務“深中通辦”,以制度創新的“軟聯通”推動大灣區融合發展加速度。
“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深中通道通車這一年來,廣東中星創城智谷儲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關鎮比過去要忙碌不少。每個月,他都要在位于江門新會區睦洲鎮的中星儲能智谷,接待不少來自“東邊”的朋友和客商,短短300多天,這里已經吸引超30家企業的項目簽約入駐。
灣區無垠,創新無界。深中通道的開通,為珠江口東西兩岸產業聯動開辟了“超車道”。
作為國內知名綜合型半導體存儲品牌企業,深圳市江波龍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波龍公司”)是最早布局深中兩地的科技企業之一。2015年,江波龍子公司在翠亨新區注冊成立,兩年后動工建設江波龍中山存儲產業園,再兩年后投產。2019年至今,借深中協同及半導體行業發展東風,江波龍公司實現快速發展。
如今,在中山存儲產業園做研發測試的高級主管工程師謝靈聰,接到總部電話后30分鐘即可抵達深圳開會。“中山基地就是我們工程師的樂園。”謝靈聰說。
去年7月,深中通道開通不久,江波龍公司便將深圳總部從南山遷至更靠近高速口的前海,與中山存儲產業園隔海相望。如今,江波龍公司已有數百名工程師在中山安居樂業。
江波龍公司的故事,正是深中產業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在深中通道建設前后,一批深圳企業提前布局中山,自建完備的產業園區,形成了“深圳總部+中山基地”的模式。
通車一年,中山翠亨新區建設提速,考察團絡繹不絕。2024年,翠亨新區(南朗街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4.26億元,同比增長4.1%,成為中山高質量發展主陣地之一。
“深中通道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翠亨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區近三年累計簽約落地項目180個,投資額近420億元,涵蓋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今年,該區經濟發展形勢繼續向新向好,將力爭實現GDP增長10%。
不只是中山,“通道效應”如今正輻射整個珠江口兩岸。去年10月,南中高速通車,通過萬頃沙互通連接深中通道,南沙至中山行車時間縮短至15分鐘內,至深圳縮短至20分鐘內。深中通道將前海、南沙、橫琴、河套四大戰略合作平臺距離大幅拉近,在粵港澳大灣區構筑起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超級走廊。
隨著2024年底黃茅海跨海通道開通,江門“承東啟西”關鍵節點區位優勢凸顯。兩個月前,深圳飛騰動力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仁輝,因產品調整需擴充廠房,偶然看到江門新會中星儲能智谷廣告,不到一月便敲定合同。今年5月,該公司在江門的智造基地動工,預計明年投產,達產后年產值6000萬元。據介紹,深中通道通車一年來,江門累計引進超億元深圳項目34個,涵蓋新型儲能、低空經濟、海洋經濟等諸多領域。
30分鐘,不僅壓縮了時空距離,更重塑了空間格局、引爆了產業機遇、激發了人才活力。
數據顯示,深中通道通車一年來,在緩解珠江口傳統通道擁堵壓力的同時,誘增珠江口過江車流增長率達到15%,誘增效應明顯。按以往可比口徑計算,經濟增長率在7%左右時,車流量的增長約為9%。這一數據,折射出深中通道對區域發展的強勁動能。
這條“跨海巨龍”,正以其強大的連接力量,成為助力大灣區要素高效流動、產業深度融合、城市協同發展的黃金動脈。大灣區融合發展的嶄新圖景,正加速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