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幕式上,武術演員用棍子擊起水花,水舞臺魅力盡顯。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11月9日晚,十五運會開幕式結束不久,組委會在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下稱“廣東奧體中心”)新聞發布廳舉行開幕式專題會,介紹開幕式總體情況和特色亮點。
當晚,流光溢彩的開幕式場館驚艷觀眾,場館頂部飄帶宛若星河,紅、紫、綠三色座椅巧妙布局。據十五運會開幕式現場指揮部副指揮長彭高峰介紹,曾見證九運會、亞運會輝煌的廣東奧體中心,和廣州賽區其他30個比賽場館一樣,都是由老場館改造而來。開幕式首次采用“市電與儲能”主供的高可靠性保供電新模式,種種細微處彰顯出廣州這座千年商都“開放、包容、務實、創新”的城市品格。
據悉,本屆全運會開幕式總時長75分鐘,其中體育儀式部分時長54分鐘;展演部分以“圓夢未來”為主題,將家國情懷、灣區魅力、體育與科技等主題濃縮成21分鐘表演。開幕式在時長和人數上做了減法,在體育與文化上做加法,生動呈現了十五運會科技創新與綠色低碳的理念。
以“同心圓”串聯粵港澳三地
開幕式上,環形舞臺讓許多觀眾眼前一亮,舞臺周邊一片廣闊的水面更添美輪美奐之感。
舞臺為何以“同心圓”為核心視覺符號?十五運會開幕式總導演郎昆介紹,環形設計既象征三地地理相連,也寓意文化同源、使命共擔,傳遞“同心共圓中國夢”的深刻內涵。
據悉,以“同心圓”為核心,開幕式通過“同根同源”“同心同緣”“同夢同圓”三大篇章,講述粵港澳大灣區走向未來發展的壯闊歷程。
舞臺上的水又從何而來?十五運會開幕式總制作人王銳祥說:“舞臺上薄薄的一層水,是天上送過來的。”據透露,開幕式彩排期間廣東常下雨,導演團隊因地制宜,結合簡約辦賽的理念,將雨水留下變成舞臺道具,最終在體育場內“造出一片海”。
郎昆進一步介紹,開幕式還運用前沿的“虛實結合”技術,讓珠江、維多利亞港、伶仃洋的水波在場地中交匯奔流,營造“天上人間皆入畫,清輝灑落韻無邊”的美好景象,“這不僅是地理水系的相連,更是三地同源共流的文化血脈與手足親情的象征。”
與“同心圓”舞臺遙相呼應,粵港澳三地共同協作當好東道主,從導演團隊、演職人員、現場觀演人員再到包括粵港澳三地組成的志愿者隊伍,處處可見三地精誠合作、心手相連的動人場景。
據介紹,開幕式演員從粵港澳大灣區8個院團協會、11所高校、1所少兒機構選拔;火炬傳遞由粵港澳三地15名優秀運動員和體育工作者分7棒完成,最終由粵港澳三地優秀運動員共同點燃圣火。
以科技之火詮釋綠色辦賽
歷屆綜合性大賽的開幕式,點火儀式都備受關注。當晚,當來自粵港澳三地的點火火炬手蘇炳添、張家朗、李祎用手中的火炬“綻放”點燃主火炬塔,火焰沿主火炬塔圓環裝置亮起,圓環裝置垂直上升至預定位置,三根支撐柱旋轉形成三足支撐,組合成主火炬“天海之冠”。
這個名為“天海之冠”的主火炬裝置,象征著粵港澳三地同心協力。彭高峰介紹,火炬塔由圓環支柱和機械旋轉底盤三部分組成,其中三根支撐柱蘊含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天地人”的哲學思想,通過動態旋轉形成由開到合,三足鼎立托舉火炬環的壯景,寓意著粵港澳三地同心協力、共筑中華夢的美好愿景。圓環裝置象征著“同心共圓 中華夢圓”的時代愿景。
彭高峰還介紹,火炬塔是由藝術家首先構思,再加上建筑師、工程師和工匠聯合組成的團隊,花費半年多時間,從車間、小樣,再走向現場,反復實驗、安裝、打磨完成,“是一個由藝術到科技再到藝術的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在十五運會主火炬塔熊熊燃燒的,并不是真實的火焰,而是“電光水霧”的科技之火。發布會上,彭高峰說“熊熊火焰”是通過火環上高速噴出的水霧和光電科技效果共同組合的壯觀景象。
秉承綠色全運的理念,火炬塔里沒有任何燃氣,使用的是通過先進光伏發電系統產生的綠電,加上霧森系統等精準調控,火焰的亮度、照度與搖曳形態都由光影精準描摹,呈現出既逼真又夢幻的震撼視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