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廣東省政府官網發布《廣東省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下稱《方案》),明確在我省“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基礎上,全域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方案》提出目標,到2025年,全省各地級以上市全面開展“無廢城市”建設。到2027年,危險廢物填埋處置量占比穩中有降,固體廢物產生強度明顯下降,資源化利用率明顯提升。到2035年,全域建成“無廢城市”。
建設區域性廢棄物循環利用重點項目
“無廢城市”建設需健全政策法規體系和強化科技創新。
《方案》提出,探索建立固體廢物跨區域轉移處置生態補償機制,并建立健全固體廢物信息統計制度,完善各類固體廢物統計范圍、口徑和方法,推進固體廢物數據共享。
在科技創新方面,將開展固體廢物循環利用核心技術研究,以及固體廢物利用處置減污降碳技術、工藝、設備研發,鼓勵企業參與碳普惠、核證自愿減排項目開發,同時開展重點再生材料碳足跡核算標準與方法研究。
資源循環利用是“無廢城市”建設一項重點,《方案》提出科學建設“回收點—中轉站—分揀中心”全鏈條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打造“居民+個體回收戶+站點+分揀中心+利廢企業”生態閉環,每個縣(市、區)至少建成1個再生資源分揀中心,探索生活垃圾分類網點、廢舊物資回收網點、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回收網點“三網融合”。
同時,要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高水平建設現代化“城市礦產”基地和循環經濟產業園區,以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為重點,布局建設區域性廢棄物循環利用重點項目。
危險廢物事關環境安全,《方案》提出,按“省域內能力總體匹配、省域間協同合作、特殊類別全國統籌”的原則,統籌推進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能力建設。同時,鼓勵危險廢物收集單位為小微企業提供一站式環保管家服務;探索依托較大的醫療機構設立醫療廢物集中收集轉運點,推廣“小箱進大箱”智能收集模式。
《方案》還明確,要提升危險廢物規范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行危險廢物“五即”(即產生、即包裝、即稱重、即打碼、即入庫)規范化建設。通過應用智能稱重、電子標簽、電子臺賬、電子聯單、視頻監控、手持終端等智能化物聯網手段,推動危險廢物“一碼貫通”全過程信息化環境管理。
強化動力電池制造、回收、利用全過程管理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方案》還針對具體領域的無廢建設提出明確要求。
在工業領域,《方案》強調綜合利用,推動工業固體廢物在園區內、廠區內的循環利用,工業爐窯、生活垃圾焚燒廠協同處置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并推動大宗固體廢物在建材生產、回填充填、生態修復、土壤治理等領域規模化利用。同時,強化動力電池制造、回收、利用等全過程管理,落實風電和光伏發電企業退役設備處理責任機制。
《方案》還提出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其中以受污染耕地集中區域、重有色金屬礦區為重點,全面摸底排查歷史遺留固體廢物堆存場,逐步消除存量固體廢物。推動礦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礦產資源利用效率和開發保護水平顯著提高等。
建筑垃圾也是困擾不少城市的難題,《方案》強調加強全過程管理,要強化建筑垃圾源頭減量,明確建設工程建筑垃圾排放限額標準,將建筑垃圾減量化措施費用納入工程概算,在工程招標文件、施工設計中明確減量化具體要求和措施。
同時,要提升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建立健全建筑垃圾再生產品推廣應用機制,推進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綠色認證和新型墻材、綠色建材等目錄發布。在市政工程、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水利工程的非承重結構工程建設中,優先使用建筑垃圾再生產品。
另外,加強建筑垃圾全過程監管,規范跨區域處置,并落實建筑垃圾轉移聯單管理辦法,推動建筑垃圾種類、數量和流向等全過程可追溯、可查詢。
在農業領域,《方案》則明確推廣生態綠色農業模式,建設綠色、高效的現代化養殖場,發展標準化、規模化生態綠色養殖。推廣種養循環農業模式,鼓勵發展立體養殖、海洋牧場等生態健康的養殖模式。
同時,強化農業固體廢物回收利用。規范畜禽養殖戶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建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監管監控體系。構建農藥使用者、經營者和縣級回收站組成的三級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體系,建立“誰生產、經營,誰回收”的有效回收機制。
探索建立大灣區廢棄物協同利用機制
《方案》還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提出推行生態設計,提高產品可回收性,并嚴控商品過度包裝,推廣快遞綠色包裝。同時,要健全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體系,提升生活垃圾分類全程管理、全鏈優化、全民參與水平。
針對塑料垃圾治理,《方案》提出強化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持續推進塑料制品生產使用源頭減量,大力推動“以竹代塑”“以紙代塑”。同時壓實商品零售、餐飲、住宿等行業經營者主體責任,落實塑料制品規范使用要求。另外,加強陸源垃圾入海污染控制,定期開展岸灘垃圾清理,建立海洋垃圾清理長效工作機制。
對于各類淤泥,《方案》也提出細致要求,要推進市政污泥資源化利用,推動珠三角城市建設市級規模化污泥集中處理設施,鼓勵粵東西北地區縣城與建制鎮處理設施共建共享。針對水塘河道清淤,應明確淤泥臨時堆放、外運管理和處理處置要求,強化對淤泥“檢測、清理、堆放、運輸、處置”全過程監管。規范開展淤泥重金屬和有毒物質檢測,依據檢測結果對淤泥科學分類并合理選擇清淤方式。
此次《方案》還強調粵港澳合作交流,共同推進“無廢灣區”建設。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探索制定灣區統一的固體廢物管理規范標準。探索建立區域廢棄物協同利用機制,統籌布局建設區域性廢棄物循環利用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