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是第13個全國救助管理機構“開放日”。當天,全省100家救助管理機構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活動,通過實地開放、開設咨詢點、派發宣傳手冊等方式,讓公眾直觀了解救助管理政策法規以及救助幫扶工作成果。全省還同步啟動“夏季送清涼”專項救助行動,要求各地民政部門密切關注氣象預警,聯合多部門開展街面巡查,及時為臨時遇困人員提供應急避險。
在廣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區分站,智能手環、智能床墊、毫米波雷達等24小時生命體征監測設備,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工作人員介紹,毫米波雷達生命監測系統可以敏銳捕捉到受助人員心率、呼吸、跌倒等情況,出現異常情況時系統會及時發出警報。
救助管理機構不僅承擔照料服務,還肩負尋親重任。為提高尋親成功率,廣州建立了智慧尋親平臺。該平臺收錄數萬條方言詞匯構建數據庫,通過語音比對算法,精準定位受助人員的口音歸屬,縮小尋親范圍,針對有的受助人員面容因流浪、衰老發生改變的情況,采用修容算法模擬面容變化,提升識別準確率。
去年以來,廣東省民政廳積極推動全國救助管理區域性中心試點工作,提出“力爭利用2年時間,建設一批省級協調、提級指揮、縣區(鎮街)統籌、聯接港澳的救助管理區域性中心”的工作任務,廣東省第二救助安置中心及廣州、珠海、佛山、中山等5個地市(單位)入選全國救助管理區域性中心試點單位,分別探索5種救助服務新模式。
其中,廣東省第二救助安置中心探索創新集培訓教育、規范管理、安全監管為一體的救助監管模式,已建成全省救助管理安全管理監控中心和救助管理協調調度指揮中心;廣州市建成市、區、街(鎮)、村(居)四級救助服務網絡體系,建成指揮調度、尋親送返、社會力量、就業幫扶、培訓教育、政策研究、安置康復7大區域功能平臺,初步形成“統籌高效、多方聯動、專業引領、服務多元”的廣州救助服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