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來以為要去廣州了,沒想到在區醫院就有省專家來做手術,太感謝了!”近日,在電白區人民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粵西醫院)的普外科病房,由省人民醫院肺癌腫瘤外科主治醫師、醫學博士張升教授主刀,醫院多學科團隊協同,成功為有4個月腦梗病史的鄧女士實施肺惡性腫瘤切除術。手術完整切除了病變肺葉組織,還同步完成系統性淋巴結清掃術,出血總量不到10毫升。遠超預期的治療效果讓家屬連連感謝。
省級醫院專家和區內醫護攜手攻克難關,這些場景過去一年多在茂名電白醫療衛生領域越來越常見。這一變化,得益于電白近年來與省級醫院深度合作、引育高層次醫療人才的舉措。如今,22名省級醫院博士專家團隊已“扎根”電白三大醫院,通過“傳幫帶”培育本土骨干,撬動區域醫療服務能級躍升。
組團引才 省級專家成“常駐力量”
2024年起,電白區醫療人才培育機制改革動作連連。電白區人民醫院與廣東省人民醫院,電白區中醫院與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區婦幼保健院與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相繼“聯姻”,分別以相應醫院的“粵西醫院”之名進行掛牌。
基于聯動機制,省級醫院紛紛針對性選派高層次團隊:廣東省人民醫院派出肖進教授以及心內科、心外科等領域16名博士專家和相關專家團隊常駐或定期駐點;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楊忠奇帶領3名博士專家和相關骨干專家每月定期駐點;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派出生秀杰教授帶領婦產科、兒科等優勢學科3名博士專家和相關骨干專家定期駐點。
目前,三家省級醫院所派駐的人才團隊累計覆蓋電白區18個臨床專科,為提升地區醫療技術水平打下了堅實基礎。
以才育才 “傳幫帶”催生本土骨干
“跟著王璐潔老師學習了一段時間,現在獨立坐診心里更加有底了。”電白區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一名程姓醫生坦言,得益于與省醫的“師徒結對”機制,自己取得了不小的進步。
去年以來,電白區人民醫院技術頻頻突破:神經外科完成粵西首例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填補區域技術空白;骨科韌帶重建手術精度達0.5毫米,達到省級三甲醫院水平。
省級專家通過手術、坐診示教、病例討論、學術講座等方式,與本地醫務人員結成幫帶對子,幫助提升知識水平,帶動醫療技術提升。這樣的“傳幫帶”,在電白三所區級醫院很常見。
除了“手把手教”,電白還建立“送出去學”機制,2024年以來,區級三大醫院分33批選送152名醫務人員到省級醫院或其他地市先進醫院進修。如今,電白三大醫院已培育出本土學科帶頭人4名、業務骨干16名,“引進一個、帶動一批、培養一群”的良性循環逐步形成。
輻射帶動 優質資源下沉基層
“以前鎮衛生院看不了的病,得到水東城區,現在省醫院專家定期下來坐診,還會提前叫衛生院通知大家,很多檢查設備也更新了。”電白區麻崗鎮麻崗社區居民鄭姨說。
這也是人才輻射效應的縮影。“萬名醫師下鄉”工程持續發力,讓基層診療能力的提升有了堅實載體。依托省醫博士專家團隊,電白三大醫院已與22家鎮街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建醫療共同體,通過遠程會診系統聯通“省—縣—鎮—村”四級醫療網。
2024年以來,電白三大醫院多次面向基層開展遠程診療,組織專家團隊“下沉”鎮村一線坐診。2024年以來,這些專家團隊累計開展義診34場次,服務群眾2836人次,走遍了全區22個鎮街;手把手教導培訓基層衛生院醫務人員987名,指導20家鎮衛生院建成標準化專科診室。
如今,電白醫療人才引進紅利正逐步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普惠城鄉的民生福祉。2025年上半年,電白區基層診療量占比達85.11%,遠超65%的省考核指標;20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達到國家基本標準及以上,其中4家獲評國家推薦標準,達標率90.91%。電白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持續加大醫療人才的引進培育力度,讓轄區內人民群眾享受到更便捷、更優質的醫療服務。